一代花王筱翠花
许姬传(1900-1990),字闻武,号思潜,原籍浙江,生于苏州。幼受家庭熏陶,8岁随外祖父徐致靖读书,讲授经史诗文以外,还教弈棋、吹笛、唱昆曲、读小说。1919年到天津,在直隶省银行当文书。对京剧发生浓厚兴趣,经常向京胡圣手陈彦衡学习谭(鑫培)派声腔,并结交京剧界人士王瑶卿、杨宝忠、言菊朋等。长期任中国剧协和梅兰芳剧团秘书。并致力于文物鉴赏和收藏,工书法,亦擅楹联。
曾被唐大郎(云旌)誉为花王的筱翠花——于连泉同庚兄(我和于连泉、马富禄都是前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生),于1981年4月16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追悼会骨灰安放仪式。八百余人参加了追悼会,喜连成第一科老艺人侯喜瑞以九十高龄亲临吊奠,其次老艺人李洪春八十四岁,我这八二老人名列第三。
筱派艺术,撷取花旦各派之长,继承、创造、发展成为近代花旦艺术影响最大的流派。
筱翠花之《战宛城》
我曾观摩他和杨小楼合演的《战宛城》,与余叔岩、马连良合演的《坐楼杀惜》,与王长林合演的《小放牛》,与梅、尚、程、荀合演的《樊江关》等等,以及他自己创作的若干剧目,他的细腻熨贴,富有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表演法则,在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,从悬挂着的许多挽词中,可以看出对他的怀念,现摘录如下:
八十四岁的词人、鉴赏收藏家、余派老生张伯驹亲笔撰写的挽联:
观去多欢场,开怀如对忘忧草;
演来少喜剧,捧腹应无含笑花。
张君秋是于门弟子,他的挽词:
曾向于派问业,村姑放牛鸿鸾禧;
永怀花王神韵,坐楼杀惜打樱桃。
故宫博物院研究员、杨派武生朱家溍挽联:
搬演酒后杨妃,转袖飞裙霓羽舞;
刻画楼中阎女,言簧目盼耐庵文。
北京戏曲研究所、于门弟子邹慧兰挽联:
把手课徒,口传身传腰眼步;
全神贯注,言教身教流源长。
筱翠花之《小放牛》
我的挽联是用他演过的《红梅阁》、《活捉》、《花田错》、《宝蟾送酒》、《卖油郎独占花魁女》来悼念他含冤而死,终得昭雪:
含冤魂步,飘渺轻烟红梅阁;
活捉群奸,春兰送酒占花魁。
着名剧作家翁偶虹写了长联:
忆绮年,初遗翠花,凤仪楼会,裁衣挑帘,载鸿誉,喜唱荣归,谁不仰,翠屏山明,红梅阁暖;
罹浩劫,摧残梅玉,鸡鸣幽界,拷御打桃,萎骏材,马犹思远,齐痛悼,碧尘帕碎,紫霞宫寒。
下款写:翁偶虹餖飣先生生前杰作十五剧。
《得意缘》程继先饰卢昆杰、小翠花饰演狄云鸾、芙蓉草饰郎霞玉
我曾函请翁兄注释,兹摘录来信:
……此联集于氏生前所演剧目餖飣而成,以剧名寄意,故不能囿于剧之完整性。
(一)“初遗翠花”,于氏在喜连成时,初名小牡丹花,因演《遗翠花》而红,故改名小翠花。
(二)“凤仪”即《凤仪亭》,于演貂禅。
(三)“楼会”即《双珠凤》中之“送花楼会”,于饰丫鬟。
(四)“裁衣挑帘”即《挑帘裁衣》,于氏在拿手戏之《侠义记》中饰潘金莲,此处用“楼会”、“挑帘”者,因其初演于“广和楼”而挑帘红也。
(五)“喜唱荣归”即《喜荣归》,系坐科时踩跻之基本功戏,身段极多,非常精彩,用此剧名,言其出演各地,载誉而归也。
(六)《翠屏山》饰潘巧云。
(七)《红梅阁》饰李慧娘。
(八)“摧残梅玉“借《梅玉配》剧名,言浩劫之残酷,于生前曾与尚小云合作多年。《梅玉配》于饰韩翠珠,尚饰苏玉莲,分庭抗礼。
(九)“鸡鸣”即《鸡鸣驿》,此剧在于氏挑班时常演之,饰九花娘,广告高列《鸡鸣驿》、《画春园》、《宣化府》三个剧名,以资号召,此剧由杨派武生孙毓堃饰粉面金刚徐胜。
(十)“幽界”即《幽界关》又名《查头关》,于氏演剧中主角尤春风,用此两剧,寓意十年浩劫中之阴森气氛。
(十一)“拷御”即传统剧《拷寇承御》,于在科班常与程连喜演之,于演寇承御,陈饰陈琳。
(十二)“打桃”即《打樱桃》,于饰平儿,用此两剧亦寄意浩劫中之残酷现象。
(十三)“萎骏材,马犹思远”,嵌用于氏杰作《马思远》,骏材喻其杰出之才,由骏材始能联系到马字,而嵌入《马思远》也。
(十四)《碧尘帕》即《海潮珠》,于饰棠姜,马饰齐庄公。
(十五)《紫霞宫》于饰吴晚霞,系柳子幡为皮簧者,“餖飣”两字作动词用,盖文词之堆砌者曰餖飣,余堆砌于先生生前杰作十五剧,寄遥思而敬挽也。
于连泉先生骨灰安葬仪式隆重举行之前,其弟子邹慧兰女士曾多方奔走。她还写了纪念文章,介绍筱派的艺术特征及严格教学的事例,爱好京剧花旦艺术者,或可从此文中窥见祖国戏曲遗产的精髓。
海外颇重视筱派艺术,而国内则渐趋淡忘而浸将失传矣,四人帮毁灭祖国戏曲遗产之罪,罄竹难书也。
(1981年5月20日香港《大公报》)
致力于寻找和分享
梨園雜志
微信号:liyuanzazhi
新浪微博:@梨園雜志